个护与美妆 - 04 - 护肤品成分
护肤品成分种类繁多,但其核心功能可划分为几大基础类别,每个类别都有明确的作用目标和机制。了解成分分类,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产品。以下是护肤品成分的核心分类、详细描述及代表成分示例,按“功能优先级”排序(基础功能在前,进阶功效在后):
一、基础保障类:维持皮肤“正常运作”的基石
这类成分不直接改善皮肤问题,却是所有护肤品的“必备框架”,负责保障皮肤屏障健康、维持产品稳定性,是后续功效成分发挥作用的前提。
分类 | 核心作用 | 关键机制与描述 | 代表成分示例 |
---|---|---|---|
1. 保湿剂 | 为皮肤补充水分、减少水分流失,维持皮肤水润度和屏障完整。 | - 吸水型:从空气/真皮层吸收水分,暂时“锁住”在角质层(如甘油、透明质酸); - 封闭型: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“保护膜”,阻止水分蒸发(如神经酰胺、凡士林); - 修复型:补充皮肤天然屏障成分(如胆固醇、脂肪酸),增强自身锁水能力。 |
甘油、透明质酸(玻尿酸)、神经酰胺、泛醇(维生素B5)、尿囊素、角鲨烷 |
2. 溶剂 | 溶解配方中其他成分(如油溶性成分、活性物),让产品呈现均匀质地(如水、乳、霜)。 | - 绝大多数护肤品以“水”为主要溶剂(占比通常60%-90%); - 油溶性成分(如某些油脂、维生素E)需用油脂类溶剂(如矿油、植物油脂)溶解。 |
去离子水(最常用)、丙二醇、甘油(兼具保湿与溶剂作用)、矿油、植物油脂(荷荷巴油、橄榄油) |
3. 乳化剂 | 使水相(如水分、保湿剂)和油相(如油脂、脂溶性活性物)均匀混合,避免分层。 | 解决“水油不相容”问题,决定产品质地(乳液/面霜的稀稠、清爽度),同时影响肤感(是否黏腻)。 | 鲸蜡硬脂醇、月桂醇聚醚-23、甘油硬脂酸酯、卵磷脂(天然乳化剂) |
4. 防腐剂 | 抑制产品中细菌、霉菌等微生物滋生,防止产品变质,保障使用安全(尤其含水产品)。 | 护肤品开封后易接触空气、手指,若无防腐剂,可能在短期内滋生细菌,导致皮肤发红、过敏甚至感染。 | 苯氧乙醇(较温和,常用)、山梨酸钾(食品级)、甲基异噻唑啉酮(MIT,需控制浓度) |
二、调理改善类:针对性解决皮肤“显性问题”
这类成分根据皮肤需求(如干燥、敏感、暗沉、油痘等)发挥作用,直接改善皮肤的外观和触感,是护肤品“功效性”的核心体现。
分类 | 核心作用 | 关键机制与描述 | 代表成分示例 |
---|---|---|---|
1. 舒缓抗敏剂 | 缓解皮肤泛红、瘙痒、刺痛等敏感症状,增强皮肤耐受力。 | - 抑制炎症因子释放(如红没药醇、甘草酸二钾); - 修复受损屏障,减少外界刺激(如泛醇、积雪草苷); - 降低神经末梢敏感度(如尿囊素)。 |
红没药醇、甘草酸二钾、积雪草苷、泛醇、尿囊素、马齿苋提取物 |
2. 控油调理剂 | 减少皮脂分泌,调节皮肤水油平衡,改善油光、毛孔粗大。 | - 抑制皮脂腺活性(如锌盐、烟酰胺); - 吸附多余油脂(如高岭土、蒙脱石); - 调节毛囊角化,减少毛孔堵塞(如水杨酸、辛酰水杨酸)。 |
烟酰胺(5%-10%)、水杨酸(0.5%-2%)、锌盐(吡硫翁锌)、高岭土、金缕梅提取物 |
3. 美白淡斑剂 | 抑制黑色素生成、加速黑色素代谢,改善暗沉、色斑、肤色不均。 | - 阻断生成:抑制酪氨酸酶活性(如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、熊果苷); - 减少转运:阻止黑色素从黑素细胞传递到角质细胞(如烟酰胺); - 加速代谢:促进含黑色素的角质细胞脱落(如果酸、水杨酸)。 |
维生素C(抗坏血酸)、烟酰胺(5%-10%)、熊果苷、传明酸(氨甲环酸)、光甘草定 |
4. 抗老修护剂 | 延缓皮肤衰老,改善皱纹、松弛、弹性下降等问题。 | - 刺激胶原:促进胶原蛋白、弹性蛋白合成(如视黄醇/维A醇、胜肽); -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减少胶原流失(如维生素E、辅酶Q10); - 修复结构:补充皮肤基质成分(如玻色因、胶原蛋白)。 |
视黄醇(维A醇)、胜肽(如乙酰基六肽-8)、玻色因(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)、维生素E、辅酶Q10 |
5. 去角质调理剂 | 去除老废角质,改善皮肤粗糙、暗沉,促进后续成分吸收。 | - 物理去角质:通过颗粒摩擦带走角质(如杏仁粉、聚乙烯颗粒,需注意温和性); - 化学去角质:通过酸类溶解角质间连接(如水杨酸、果酸、杏仁酸)。 |
果酸(甘醇酸、乳酸)、水杨酸、杏仁酸、葡糖酸内酯(温和型果酸)、物理磨砂颗粒 |
三、辅助增效类:提升产品“体验感”与“稳定性”
这类成分不直接作用于皮肤健康,但能优化使用感受、延长产品寿命,或增强核心功效成分的作用效果,是护肤品“好用与否”的关键。
分类 | 核心作用 | 关键机制与描述 | 代表成分示例 |
---|---|---|---|
1. 抗氧化剂 | 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损伤(自由基由紫外线、污染等产生,会加速衰老),同时防止产品中成分氧化变质。 | - 直接清除自由基(如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绿茶提取物); - 协同作用:维生素C+维生素E搭配,抗氧化效果更强。 |
维生素E(生育酚)、绿茶提取物(茶多酚)、辅酶Q10、虾青素、维生素C衍生物 |
2. pH调节剂 | 调节产品的pH值,使其接近皮肤表面pH(弱酸性,约4.5-6.5),减少刺激并保障功效成分活性。 | 例如:水杨酸在pH 3-4时去角质效果最佳;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下更稳定。pH过高或过低会刺激皮肤屏障。 | 柠檬酸、乳酸(酸性调节剂)、三乙醇胺(碱性调节剂) |
3. 香精/香料 | 掩盖产品原料的异味(如油脂、防腐剂的味道),提升使用时的嗅觉体验。 | - 人工合成香精:气味丰富,但可能引发敏感肌不适; - 天然香料:如植物精油(薰衣草油、玫瑰油),兼具轻微舒缓/保湿作用,但仍需注意过敏风险。 |
人工合成香精、薰衣草精油、玫瑰精油、柠檬烯(天然香料成分) |
4. 色素 | 调整产品外观颜色(如粉色面霜、绿色修红精华),提升视觉吸引力,与功效无直接关联。 | 分为人工色素(如CI 15985、CI 42090)和天然色素(如胡萝卜素、叶绿素),敏感肌建议选择“无色素”产品。 | CI 15985(日落黄)、CI 77891(二氧化钛,兼具调色与物理防晒作用)、胡萝卜素 |
四、特殊功能类:应对特定场景或问题
这类成分针对细分需求,通常出现在专项护肤品中(如防晒、祛痘、脱毛等)。
分类 | 核心作用 | 关键机制与描述 | 代表成分示例 |
---|---|---|---|
1. 防晒剂 | 阻挡或吸收紫外线(UVA/UVB),预防晒伤、晒黑、光老化。 | - 物理防晒剂:在皮肤表面反射紫外线(如二氧化钛、氧化锌,温和不刺激); - 化学防晒剂:吸收紫外线并转化为热能(如奥克立林、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,肤感更轻薄)。 |
二氧化钛、氧化锌、奥克立林、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(OMC) |
2. 祛痘抗炎剂 | 针对性改善痤疮(痘痘),减少红肿、粉刺、脓疱。 | - 抗菌:抑制痤疮丙酸杆菌(如克林霉素、过氧化苯甲酰,部分为药妆/药品成分); - 抗炎:缓解痘痘红肿(如壬二酸、红没药醇); - 疏通毛孔:调节角质(如水杨酸、果酸)。 |
壬二酸(10%-20%)、水杨酸(1%-2%)、过氧化苯甲酰(2.5%-10%)、克林霉素(药用成分) |
3. 脱毛剂 | 溶解毛发结构或抑制毛发生长,实现短期/长期脱毛效果(多为身体护理产品)。 | - 化学脱毛:溶解毛发角蛋白(如巯基乙酸盐); - 抑制生长:减缓毛发生长速度(如大豆异黄酮、巯基化合物)。 |
巯基乙酸钠、巯基乙酸钙、大豆异黄酮提取物 |
总结:成分选择的“核心逻辑”
-
优先基础,再谈功效:无论需求是美白还是抗老,先确保产品含有优质保湿剂(如神经酰胺、透明质酸)和温和防腐剂,避免“功效没达到,先伤了屏障”。
- 按需求抓“核心成分”:
- 敏感肌:认准“舒缓抗敏剂”(积雪草苷、甘草酸二钾)+“无香精/无酒精”;
- 油痘肌:锁定“控油调理剂”(烟酰胺、水杨酸)+“祛痘抗炎剂”(壬二酸);
- 抗老:聚焦“抗老修护剂”(视黄醇、胜肽、玻色因)+“抗氧化剂”(维生素E、虾青素)。
- 警惕“概念性成分”:成分表排序遵循“含量从高到低”原则,若某“功效成分”排在香精、色素之后,说明含量极低,实际效果可能微乎其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