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学 - 02 - 字典
异化 (Alienation)
词源与基本含义
词源:拉丁文 alienus,意为“属于他人的”、“陌生的”。
基本含义:本来属于自身的、本应内在的东西,反而变得陌生、外在,甚至支配和压迫自己。
换句话说:异化就是人与自己、人与他人、人与世界的关系失真,一种“自我与自身或存在的断裂”。
核心逻辑链:
主体(人)→ 本质力量外化(劳动、理性、情感等)→ 外化产物成为异己力量(商品、技术、制度、意识形态等)→ 异己力量支配主体 → 主体与自身、他人、世界疏离。
系统哲学中的提出
黑格尔(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, 1770–1831)
被普遍认为是“异化”概念的奠基者。
他在《精神现象学》(1807)中提出:精神通过外化(Entäußerung)走向异化(Entfremdung),最终再通过扬弃(Aufhebung)回归自我统一。
对黑格尔而言,异化是精神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段,不是纯粹的负面。
二元论 (Dualism)
基本定义
二元论:主张世界或存在的根本基础不是一个(如“唯一本体论”),而是由两个互不相同、相对独立的原则或实体构成。
简单说:世界的本质分成两种
不可化约 的东西。
与其他立场的对比
一元论(Monism):认为万物本质上只有一种根基,比如唯物论(只有物质)、唯心论(只有精神)。
二元论(Dualism):认为至少有两种根本的存在,比如精神与物质。
多元论(Pluralism):认为世界由三种以上的根基构成。
理念论 (Theory of Forms / Ideas)
由 柏拉图(Plato, 公元前427–347) 提出
基本观点:
世界分为两层:
- 理念(Form/Idea):独立存在于感性世界之外,是永恒、不变的本质,比如“正义本身”“美本身”“善本身”。
- 感性世界:我们看到的具体事物是“理念”的不完美摹本(影子)。
因此:
理念在本体论上先于经验事物存在。
个体之所以能“理解”,是因为它们参与(participation)或模仿理念。
👉 理念是先天存在的永恒真理,人的理解不是从经验中创造,而是通过理性回忆灵魂早已知晓的理念。
虚无主义 (Nihilism)
“虚无主义”(Nihilism)是一个哲学概念,核心意思是:否定固有的价值、意义或目的。它关注的不是具体事实,而是存在本身的意义问题。
基本定义
虚无主义可以简单理解为:
- 没有绝对的道德标准:世界上没有“绝对的对与错”。
- 没有固有的意义:人生、宇宙或任何存在本身没有内在目的。
- 价值是人为的:人们所说的价值、意义、规则等都是社会或文化构建的,而不是客观存在的。
一切意义和价值都是虚构的。
尼采是最著名的与虚无主义相关的哲学家之一,他提出“上帝已死”,意味着传统的宗教与道德不再能提供人生意义。
虚无主义不是简单的“悲观”或“消极”,而是一种对价值和意义根本质疑的哲学态度。
它问的核心问题是:
“如果宇宙没有固有目的,我们的人生意义在哪里?”
犬儒主义 (Cynicism)
古典哲学意义上的犬儒主义
起源:公元前4世纪,古希腊哲学家 第欧根尼(Diogenes) 是代表人物。
核心思想:
- 蔑视社会常规和虚伪:批评社会对财富、名誉、权力的追求。
- 追求自然生活: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简单、自然、独立的生活,而不是依赖社会习俗。
- 自给自足(Autarkeia):个人应独立于外界欲望和虚荣。
第欧根尼有一个著名行为:白天拿着灯在街上找“真正的诚实人”,用行为讽刺社会虚伪。
现代意义上的犬儒主义
现代人提到“犬儒主义”,通常不强调古希腊哲学的理想,而指:
- 怀疑、讽刺社会或制度:认为很多人做事动机虚伪。
- 冷嘲或消极:对理想、道德、政治、社会规范保持怀疑甚至嘲讽。
- 自我保护或悲观:认为追求“美好”是徒劳,所以常保持距离或讽刺态度。
当代对犬儒主义的看法
- 过度犬儒可能导致冷漠、悲观或疏离感,让人只会吐槽而不采取建设性行动。
- 导致自我否定(“个人无力改变社会”)、道德沦丧(推崇“拜金实用主义”)、社会参与冷漠。
- 看似“看透一切”,实则默许现实不公,成为权力体系的共谋
经院哲学 (Scholasticism)
核心特点是以 基督教神学 为基础,运用 亚里士多德等古典哲学 的 逻辑方法
,对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化的探讨与解释。
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流派,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和学术传统。
经院哲学并没有统一的“学说”,而是一套方法论,其思想特征主要包括:
-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
- 信仰是前提,理性是工具。
- 奥古斯丁传统:“信仰寻求理解”(信仰先行,理性解释)。
- 托马斯·阿奎那则提出:自然理性和启示并不矛盾,而是互补。
- 逻辑与辩证推理
- 强调通过形式逻辑来梳理教义,系统化神学。
- 大量使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。
- 具体表现为 “问题 - 反驳 - 论证 - 结论” 的三段式辩论,尤其重视概念的精准定义和逻辑的严谨性。
- 知识的分层
- 哲学(理性)和神学(启示)的关系:哲学可以为神学服务,但神学最终占主导。
- 经文注释与权威解释
- 大量著作是对《圣经》、教父学说、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评论和注释。
实在论 (Realism)
共相
不仅是概念,更是独立于个别事物、先于个别事物存在的 “真实实体” —— 个别事物(如张三、这个苹果)只是 “分有” 或 “模仿” 了共相的本质,共相才是更根本、更真实的存在。
- 存在优先级:共相(如 “人”)→ 个别事物(如张三)。共相先于个别事物存在,个别事物是共相的 “具体体现”;
- 本质与现象:共相是事物的 “本质”,个别事物是本质的 “现象”(比如 “三角形” 的共相是 “三条边首尾相连的图形”,我们画的每一个具体三角形,只是这个本质的不完美体现);
- 知识来源:对共相的认识(如理解 “正义” 的本质)是更可靠的 “真理”,对个别事物的观察(如某个人的行为)只是辅助。
唯名论 (Nominalism)
所谓“普遍”只是人类语言或思维的符号,不具有独立的存在。
- 存在优先级:个别事物(如张三)→ 共相(如 “人”)。共相不先于、也不独立于个别事物,而是人类思维对个别事物的 “归纳总结”;
- 本质与现象:不存在 “抽象的本质”,只有 “具体的现象”(比如没有独立的 “三角形” 共相,只有我们看到的、画的一个个具体三角形,“三角形” 这个词只是对它们形状的概括);
- 知识来源:对个别事物的直接观察(经验)是知识的基础,共相只是帮助我们整理经验的 “工具”,而非真理本身。
共相 (Universal)
共相(Universal)
指的是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、属性或概念,它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对象,而是指可以适用于多个个体的普遍特征。
相对于 个体(Particular)
主要特征
- 普遍性: 共相可以适用于多个个体,而不是某一个具体事物。
- 抽象性: 共相不是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到的,而是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来的。
- 可重复性: 同一个共相可以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、不同个体中重复出现。
- 不变性: 共相本身不随具体个体的变化而变化。例如,“人”这个共相不会因为某个人出生或死亡而改变。
斯多亚学派 (Stoicism)
斯多亚学派(Stoicism)是古希腊化时期的重要哲学流派,由 芝诺(Zeno of Citium) 在公元前 3 世纪初创立于雅典。它之所以叫“斯多亚”,是因为芝诺在一处彩绘柱廊(Stoa Poikile)授课,因此得名。
核心思想
- 宇宙观与理性(Logos)
- 斯多亚派认为宇宙是由“理性法则”(Logos)支配的有机整体。
- 一切事物依循必然的因果关系展开,人无法逃避命运,但能选择如何面对。
- 伦理学核心:顺应自然
- “顺应自然”(Living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e)是斯多亚学派的伦理纲领。
- 自然的最高体现就是“理性”,因此人应当依理性而行,不被情绪和欲望所支配。
- 德性即幸福
- 斯多亚派认为,真正的善只有“德性”(virtue),财富、名声、健康等都属“无关之物”(indifferent)。
- 幸福并不依赖外在条件,而在于内心是否与理性和德性一致。
- 情绪观
- 他们强调控制情绪(apatheia,无动于衷),并不是冷漠,而是通过理性理解事物,从而避免因愤怒、恐惧、贪欲等被动摇。
代表人物
- 早期斯多亚派:芝诺、克莱安西斯(Cleanthes)、克律西波斯(Chrysippus)。
- 中期斯多亚派:帕奈提乌斯(Panaetius)、波西多尼乌斯(Posidonius)。
- 罗马时期斯多亚派:塞涅卡(Seneca)、爱比克泰德(Epictetus)、马可·奥勒留(Marcus Aurelius,罗马皇帝,《沉思录》作者)。
影响
- 对 罗马帝国的政治伦理 影响极大,尤其是强调责任、理性与坚毅。
- 深刻影响了 基督教思想(如顺服天意、灵魂内在自由)与近代西方哲学。
- 在现代,斯多亚学派的思想常与 心理学(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 CBT) 联系起来,用来应对焦虑和压力。
要简单概括一句:斯多亚学派教人如何在无法掌控的世界里,依靠理性与德性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。
苏格拉底方法 (Socratic Method)
苏格拉底方法(Socratic Method,也称“苏格拉底式问答法”)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哲学探究方法,也是西方哲学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考与教学方式之一。它的核心不是提供答案,而是通过提问、反思和逻辑推理引导对方自我发现知识或认知错误。
核心本质
- 目标:发现真理或认识自己的无知。
- 方法:通过连续的问答与论证,拆解一个概念或信念的前提与矛盾。
- 原则:
- 承认无知:苏格拉底常说“我只知道一件事,那就是我一无所知”,鼓励从承认自己的无知开始。
- 质疑假设:不盲从传统或权威,而是分析每个观点的合理性。
- 逻辑反思:通过对话找出信念之间的矛盾,从而接近知识。
基本步骤
- 提出问题
- 以开放式问题开始,例如:“什么是正义?”、“什么是美德?”
- 探讨定义或前提
- 让对方给出自己的理解或定义。
- 质疑与挑战
- 对回答提出逻辑上的反例或矛盾,让对方重新思考。例如:“如果每个人都做你说的正义行为,会出现什么问题?”
- 引导自我反思
- 对方发现自己的回答不完整或矛盾,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不足。
- 逐步逼近真理
- 通过连续问答,对概念进行精炼,逐渐接近更准确的理解。
特点
-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: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与自我反思,而不是立即得到答案。
- 互动性强:通常是对话形式,而非单向讲授。
- 伦理导向:常用于探讨道德、正义、美德等问题。
- 反思自我:鼓励个体承认并克服无知,是批判性思维的雏形。
四因说 (Aristotle’s Theory of Four Causes)
“四因说”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理论,用来解释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。它是亚里士多德本体论和自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,强调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同时考虑多种不同层面的原因,而不是单一的原因。
四因的概念
亚里士多德认为,任何事物(自然界或人工物)之所以成为它本身,是因为四种原因共同作用:
- 质料因(Material Cause)
- 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或材料
- 问题:它由什么做成?
- 例子:一张木桌的质料因是木头
- 形式因(Formal Cause)
- 指事物的本质、结构或形状,是事物成为“这个”的原因
- 问题:它是什么样的?
- 例子:木桌的形式因是桌子的形状和设计
- 动力因/动因(Efficient Cause / Moving Cause)
- 指使事物形成或变化的直接原因或力量
- 问题:是谁/什么使它成为这样?
- 例子:木匠的手艺和行为造就了这张桌子
- 目的因(Final Cause / Telos)
- 指事物存在或变化的目的、意义或最终目标
- 问题:它为什么存在?它的作用是什么?
- 例子:木桌的目的是让人放物品、用来工作或用餐
四因的作用
- 全面解释事物:任何事物不能只用一种原因解释,必须四因并行
- 自然界与人造物:
- 对自然界:解释生物成长、自然变化(如橡树从橡子长成树)
- 对人工物:解释人造物的设计、功能与制造过程
四因说的哲学意义
- 反对单因解释:以前哲学家多只找单一原因(如“火是万物的根本”),亚里士多德提出多维度分析
- 推动科学与哲学发展:自然科学、工程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都可以看到四因的影子
- 目的论思维:强调事物内在目标(teleology),对伦理学、政治学和生物学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
四元素理论 (Four Elements Theory)
古希腊时期的 四元素理论(Four Elements Theory) 是由 恩培多克勒(Empedocles,约公元前492年—公元前432年) 提出的。
核心思想:
- 万物由 四种基本元素(四根本物质) 组成:
- 火(Fire)
- 水(Water)
- 土(Earth)
- 气(Air)
- 这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比例组合,形成世界上的万物。
元素运动与组合的原理:
- 恩培多克勒提出 “爱(Love)”与“争(Strife)” 两种力量:
- 爱使元素融合、组合成万物
- 争使元素分离、破坏组合
- 通过这两种力量的作用,宇宙不断循环变化。
历史意义
- 自然哲学基础:为古希腊及后世化学和医学思想奠定基础。
- 医学与炼金术:希波克拉底医学和中世纪炼金术都深受四元素理论影响。
- 哲学发展:从单一元素本源(如水、火)发展到多元素组合,推动了对自然和宇宙系统化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