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学 - 03 - 哲学家
西方 - 古希腊
泰勒斯 (Thales)
泰勒斯(Thales,约公元前624年-前546年),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、科学家与数学家,被后世称为“西方哲学的开端人物”,常被尊为“哲学之父”。
思想贡献
(1) 万物的本原是水
- 泰勒斯提出: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原(arche, ἀρχή)。
- 他认为这个本原是 水:
- 因为水无处不在,可以变为蒸汽(气)、冰(固体)、河流与海洋(液体),具备生成万物的潜能。
- 生命依赖水而存在。
- 这是最早的自然主义解释,摒弃了神话中的诸神创世。
(2) 自然与理性思维的开端
- 他用理性探究自然,而不是诉诸超自然神话。
- 由此,希腊哲学开启了“从神话到理性”的转折。
(3) 科学与数学的探索
- 天文学:预测过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。
- 几何学:提出若干命题,如“圆被直径平分”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”等,影响了后来的欧几里得。
- 工程学:曾用几何方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。
历史地位
- 哲学地位:第一个提出“本原”(arche)概念,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“哲学的开端”。
- 科学地位:在天文学、几何学上的探索,使他成为希腊“七贤”之一。
- 文化意义:代表着人类第一次用理性而非神话解释世界。
赫拉克利特 (Heraclitus)
赫拉克利特(Heraclitus,约公元前540年-前480年),是古希腊小亚细亚以弗所(今土耳其)人,早期的自然哲学家,与泰勒斯、毕达哥拉斯、巴门尼德等人同属“前苏格拉底哲学家”。因为他的文风晦涩、思想深奥,被后世称为 “晦涩者”(the Obscure)。
哲学思想
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核心有三点:流变、对立统一、理性法则(Logos)。
(1) 万物皆流变(Panta Rhei)
- 他最著名的学说是: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中。
- 代表性的说法是: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,因为河水时时在流动,人也在变化。
- 相对于巴门尼德强调“存在是一、静止”,赫拉克利特强调“存在是变动”。
- 这开启了西方关于“运动与静止”“变化与恒常”的哲学争论。
(2) 对立统一
- 他认为世界由对立面构成:昼与夜、冷热、生与死、战争与和平。
- 这些对立面并不是绝对割裂的,而是在相互斗争中维持着宇宙的和谐。
- 典型表述:“战争是一切之父,一切之王。”(意指冲突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)
(3) 火与本原
- 在“本原问题”上,他认为火是世界的根本原则。
- 火代表着不断燃烧、变化、转化的力量,象征着宇宙的永恒流动。
(4) Logos(理则、规律、言说)
- 他提出世界的运转不是混乱无序的,而是遵循着一个普遍的、理性的法则——Logos。
- Logos既是自然秩序,也是人类理性能够认识的真理。
- 这为后来的斯多亚学派、基督教神学(“太初有道”)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影响与历史地位
- 哲学史地位: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形成对照:一个强调“变化”,一个强调“恒一”,两人的对立推动了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以及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。
- 政治哲学:他认为社会秩序也像自然秩序一样,必须遵循“理则”,而非个人意志。
- 文化影响:尼采特别推崇赫拉克利特,认为他看到了生命的“生成与毁灭”的本质。
巴门尼德 (Parmenides)
巴门尼德(Parmenides,约公元前515年-前450年),是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,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的奠基者。他的思想与赫拉克利特“万物皆流”形成了鲜明对比,常被看作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理性主义者。
哲学思想
(1) “存在者”与“非存在者”
- 巴门尼德的核心主张是:只有“存在”存在,而“非存在”不存在。
- 因此,人不能思考或谈论“无”,因为“无”根本不存在。
(2) 存在是一且不变
- 他认为“存在”是:
- 永恒的(不生不灭)
- 不变的(不可分割,不会变化)
- 完整的、统一的
- 因此,一切关于“生成、变化、毁灭”的经验观察,都是幻象。
(3) 理性 vs. 感官
- 巴门尼德认为感官会欺骗我们(看到万物生灭、流动),但理性揭示的真理是:存在是恒常不变的。
- 在他的诗中,“真理之道”揭示了存在的一,而“意见之道”则是人们日常感受到的世界表象。
与赫拉克利特的对立
- 赫拉克利特:万物皆流变(变化是世界的本质)。
- 巴门尼德:存在唯一且不变(变化只是感官的错觉)。
- 两人形成了哲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“存在与变化”的对抗。
影响与历史地位
- 对柏拉图:柏拉图在《巴门尼德篇》中专门讨论他,自己的“理念论”实际上是尝试调和“永恒的存在”与“现象的变化”。
- 对亚里士多德:亚里士多德的“形式—质料”学说,也是对巴门尼德极端“存在一论”的回应。
- 对逻辑与形而上学:巴门尼德的“存在论”奠定了西方哲学中“存在”这一根本问题的传统。
芝诺 (Zeno of Elea)
芝诺(Zeno of Elea,约公元前490年-前430年),是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,巴门尼德的学生与追随者。他以提出一系列著名的“悖论”而闻名,试图通过逻辑推演来捍卫巴门尼德“存在一、不变”学说,反驳赫拉克利特式的“万物皆流”。
芝诺悖论(Zeno’s Paradoxes)
芝诺设计了大约 40 个悖论(现存约 10 个),核心是:如果承认世界有运动、多样性和变化,就会陷入逻辑矛盾。其中最著名的有:
(1) 二分法悖论
- 要走到终点,必须先走一半,再走一半的一半……无穷无尽。
- 因此,运动似乎永远无法完成。
(2) 阿基里斯与乌龟
- 赛跑时,阿基里斯比乌龟快,但如果乌龟先出发,当阿基里斯跑到乌龟的起点时,乌龟又向前移动了一点。
- 如此反复,阿基里斯似乎永远追不上乌龟。
(3) 飞矢不动
- 一支正在飞行的箭,在任何“当下”的瞬间,都占据一个与自身相等的空间,没有运动。
- 那么,在每一个瞬间它都静止,综合起来它似乎根本没动。
(4) 运动场悖论
- 三组等距排列的物体以不同速度相对运动,看上去会导致时间尺度出现矛盾。
哲学意义
- 芝诺的悖论表面上是诡辩,但本质上是通过逻辑推演来证明:
- 如果承认“多样性和运动”,就会陷入自相矛盾;
- 因此,巴门尼德的“存在是一且不变”才是理性上可成立的。
- 这些悖论挑战了人们的直觉感知,引发了对无限、连续性、时间与空间的深刻思考。
历史影响
- 古代:亚里士多德尝试回应芝诺,用“潜在无限”和“实际有限”来解释。
- 中世纪:悖论被不断讨论,成为逻辑与神学辩论的素材。
- 现代:
- 牛顿与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,才在数学上给出初步的“无限可分”解释。
- 20世纪,集合论、极限理论与拓扑学进一步完善了对芝诺悖论的解答。
- 芝诺因此常被视为数学与逻辑哲学的先驱。
德谟克利特 (Democritus)
德谟克利特(Democritus,约公元前460年-前370年),是古希腊著名的原子论哲学家,来自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(Abdera)。他与老师留基伯(Leucippus)一起提出了原子论(Atomism),是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史上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代表之一。
原子论思想
(1) 原子(atomos, 不可分割者)
- 世界的根本单位是原子。
- 原子是:
- 永恒不灭的
- 不可再分的(不可分割)
- 坚硬的、不可破坏的
- 在数量上无限,在形状上多样
(2) 虚空
- 除了原子,另一个基本要素是虚空(空无)。
- 原子在虚空中不断运动、结合、分离,构成了万物。
- 这在哲学上大胆突破了巴门尼德“无不存在”的命题,承认“虚空”也是存在的一种方式。
(3) 世界生成
- 宇宙中的事物由原子的结合与分散形成。
- 没有神灵的意志,而是自然的必然性(necessity)在起作用。
- 这是一种早期的唯物主义与决定论。
(4) 灵魂与感知
- 灵魂由一种细微、圆滑、快速运动的火状原子构成。
- 感知是外物原子流入感官而产生的效果。
- 这也是尝试用“物理机制”解释心理现象。
伦理思想
- 德谟克利特不仅是自然哲学家,还提出了“心灵的宁静”(Euthymia)的伦理观。
- 他认为幸福不在于财富和欲望,而在于心灵的平和、适度与理性。
- 因此,他在哲学史上常被称为“大笑的哲学家”(与以悲观著称的赫拉克利特相对)。
历史影响
- 古代: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希腊本土并未主流,柏拉图几乎忽视他,亚里士多德也批评他。
- 伊壁鸠鲁:继承并改造了原子论,引入“偏斜运动”(clinamen)解释自由意志。
- 近代科学:17世纪伽利略、牛顿、波义耳等人,重新拾起原子论,使之成为现代物理与化学的基础。
- 现代意义:他被看作科学唯物主义的先驱。
伊壁鸠鲁 (Epicurus)
伊壁鸠鲁(Epicurus,公元前341年-前270年),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,伊壁鸠鲁学派(Epicureanism)的创立者。他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,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追求快乐(Ataraxia, 心灵宁静)为核心的伦理学。他在哲学史上既是唯物主义者,又是享乐主义伦理的代表人物。
哲学思想
(1) 原子论的改造
- 继承德谟克利特的“原子与虚空”,但引入了一个新概念:原子的偏斜运动(clinamen)。
- 目的:解释自由意志。
-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太机械决定论,万事都必然。
- 伊壁鸠鲁提出:原子在下落时偶尔会“随机偏斜”,这种微小的不确定性为自由和创造性提供可能。
(2) 认识论
- 经验主义立场:知识来自感官印象。
- 即便感官有时会误导,但总体上它是认识世界的可靠起点。
(3) 伦理学:快乐主义(Hedonism)
- 人生的最高善是快乐,但他对“快乐”的理解非常节制:
- 不是纵欲,而是无痛苦(aponia)与心灵宁静(ataraxia)。
- 区分欲望:
- 自然且必要的(如食物、水、友情) → 应当满足
- 自然但非必要的(如奢侈饮食) → 适度
- 非自然且无止境的(如权力、名誉、无限财富) → 应当避免
- 强调: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节制、友谊、思考。
(4) 宗教与神灵
- 承认神的存在,但认为神完全不关心人类世界。
- 反对迷信和对死亡的恐惧:
- “死亡与我们无关:我们活着时死亡未至,死亡来时我们已不在。”
历史影响
- 古代:在罗马世界广泛传播,卢克莱修是其最重要的继承者。
- 中世纪:由于强调快乐、否认灵魂不朽,他常被基督教批判为“享乐主义者”。
- 近代: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重新发现伊壁鸠鲁,视他为反对迷信、追求理性幸福的先驱。
- 现代:他的“快乐 = 无痛苦与宁静”被看作一种早期的心理学与生活哲学,与斯多亚学派并列为古代两大“人生哲学”。
苏格拉底 (Socrates)
苏格拉底(Socrates,约公元前470年—公元前399年)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,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奠基人物之一。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著作,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学生,如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。苏格拉底的哲学对伦理学、认识论和教育理论有深远影响
核心思想
(1) 苏格拉底方法(Socratic Method)
- 核心是“问答法”或“辩证法”(Elenchus):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,引导对方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,从而达到自我反思和认知真理。
- 目标:认识“什么是美德”、“什么是正义”等伦理与道德问题。
- 特点:重视过程而非最终答案,强调理性思考。
(2) “认识你自己”
- 苏格拉底认为,自我认知是智慧的起点。
- 他主张人们应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信念,而不是盲目遵从传统或权威。
(3) 德性即知识
- 他认为,所有的恶行源自无知。
- 如果人真正知道什么是善,就会去做善事,因此德性与知识密切相关。
(4) 对政治与社会的态度
- 苏格拉底并非政客,他批评雅典民主中的盲目和从众行为。
- 他坚持按照理性与道德行事,而不迎合大众。
- 影响与意义
- 哲学方法论:提出了“反思性问答”的思考方式,对西方逻辑学、教育学和伦理学影响巨大。
- 伦理哲学:强调知识、理性与道德的紧密联系。
- 学派传承: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思想系统化,建立了理想国哲学框架;亚里士多德则在此基础上发展逻辑学和自然哲学。
柏拉图 (Plato)
柏拉图(Plato,约公元前427年—公元前347年)是古希腊哲学家,苏格拉底的学生,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他不仅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,还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,对形而上学、伦理学、政治哲学和知识论都有深远贡献
核心思想
(1) 理念论(Theory of Forms/Ideas)
-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的事物是“影子”,真实存在的是理念世界。
- 例如:
- 我们看到的美丽的事物都是“美的理念”的反映。
- 数学对象、道德规范、正义、善也是理念。
- 核心观点:感官世界是暂时和不完美的,真正的知识只能通过理智把握理念。
(2) 知识与教育
- 柏拉图区分知识(episteme)与信念(doxa):
- 知识是对理念的认知,永恒而可靠。
- 信念是对感官世界的看法,不稳定且易错。
- 教育的目标:引导人从感官世界“上升”到理念世界,达到智慧。
(3) 理想国与政治哲学
- 《理想国》(The Republic)提出:
- 社会应由哲学家统治者(Philosopher-King)领导,因为他们懂得理念的真理。
- 社会分三类:统治者、战士、生产者。
- 正义是每个阶层各尽其职。
- 他强调政治制度应服务于善与正义而非个人利益。
(4) 灵魂三分理论
- 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:
- 理性(理智部分)
- 意志/勇气(意志部分)
- 欲望/本能(欲望部分)
- 德性在于各部分协调运作,理性引导欲望与意志。
(5) 苏格拉底方法的继承
- 柏拉图在早期对话篇中,用“苏格拉底的问答法”进行哲学探讨。
- 通过对话展示哲学探索,而非单向讲授。
主要著作
- 《理想国》(The Republic)— 政治哲学与正义理论
- 《斐多篇》(Phaedo)— 灵魂不朽与死亡
- 《饗宴》(Symposium)— 爱情与美的哲学
- 《泰阿泰德篇》(Theaetetus)— 知识论
- 《斐德罗篇》(Phaedrus)— 灵魂与修辞
影响与意义
- 哲学体系化:首次系统构建形而上学、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体系。
- 理念论的奠基:为后世形而上学、神学和认识论提供基础。
- 教育思想:学园模式影响了西方大学教育传统。
- 政治哲学:提出“哲学家治国”理念,影响了后世政治理论。
亚里士多德 (Aristotle)
亚里士多德(Aristotle,公元前384年—公元前322年)是古希腊哲学家、科学家,也是柏拉图的学生,但他在思想上与柏拉图有显著区别。亚里士多德几乎覆盖了古代哲学、科学的各个领域,被称为“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”,对后世西方哲学、逻辑学、自然科学和政治学影响极大。
核心思想与哲学体系
(1) 形而下学与形而上学
- 与柏拉图对比:
-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,认为感官世界是影子
- 亚里士多德强调现实世界,理念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
- 本体论:每个事物由“质料”(matter)和“形式”(form)构成,形式决定事物的本质
- 目的论:万物都有内在目的(telos),事物的发展朝向其本质目标
(2) 逻辑学
- 创立了三段论逻辑(Syllogism),奠定形式逻辑的基础
- 系统整理了推理规则,为西方科学方法提供基础
(3) 自然科学
- 研究生物学、物理学、天文学等
- 强调观察和归纳,试图从经验出发理解世界
- 与现代科学方法不同,他更多依赖观察与哲学推理而非实验
(4) 伦理学
- 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:
- 德性(arete)是行为的中庸之道(Golden Mean),介于两种极端之间
-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幸福(eudaimonia),通过实践德性实现
- 强调道德行为与理性思考相结合
(5) 政治哲学
- 《政治学》:分析不同政体的优劣
- 认为政治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善
- 最佳政体是混合制,即结合寡头与民主的优点
- 主要著作
- 《形而上学》(Metaphysics)
- 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(Nicomachean Ethics)
- 《政治学》(Politics)
- 《物理学》(Physics)
- 《分类学》(History of Animals)
-
影响与意义
- 哲学体系化:建立逻辑学、形而上学、伦理学和政治学体系
- 科学方法雏形:强调经验观察和归纳,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影响巨大
- 伦理与政治思想:中庸之道与公共善的理念长期影响西方道德与政治理论
- 教育影响:其学说成为中世纪欧洲大学哲学与神学的基础
恩培多克勒 (Empedocles)
恩培多克勒(Empedocles,约公元前492年—公元前432年)是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家,也是自然哲学家、医学家和政治活动家。他在哲学史上以提出四元素理论和宇宙变化的“爱与争”原理而著称。
核心思想
(1) 四元素理论
- 万物由 火(Fire)、水(Water)、土(Earth)、气(Air) 四种基本元素组成。
- 这些元素以不同组合和比例构成宇宙万物。
- 四元素理论对古希腊自然哲学、医学和炼金术影响深远。
(2) 爱与争(Love and Strife)理论
- 爱(Philia / Harmony):使元素融合,形成统一的整体。
- 争(Neikos / Discord):使元素分离,导致事物破坏与分裂。
- 宇宙的运动和变化源于这两种力量的循环作用。
(3) 轮回与灵魂
- 恩培多克勒相信灵魂不灭,强调轮回与转世(灵魂可能附身于人或动物)。
- 他提倡道德与净化,通过行为与智慧改善灵魂状态。
贡献与影响
- 自然哲学:
- 提供了从单一元素本源向多元素组合的哲学模型。
- 为后来的希腊医学、炼金术和自然科学奠定基础。
- 伦理与宗教:
- 灵魂不灭和轮回观念对柏拉图、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神秘主义思想有影响。
- 哲学史地位:
- 他在哲学史上承接了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传统,并对自然现象提供系统解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