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学 - 03 - 哲学家

西方 - 古希腊

泰勒斯 (Thales)

泰勒斯(Thales,约公元前624年-前546年),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、科学家与数学家,被后世称为“西方哲学的开端人物”,常被尊为“哲学之父”

维基百科

思想贡献

(1) 万物的本原是水

(2) 自然与理性思维的开端

(3) 科学与数学的探索

历史地位

赫拉克利特 (Heraclitus)

赫拉克利特(Heraclitus,约公元前540年-前480年),是古希腊小亚细亚以弗所(今土耳其)人,早期的自然哲学家,与泰勒斯、毕达哥拉斯、巴门尼德等人同属“前苏格拉底哲学家”。因为他的文风晦涩、思想深奥,被后世称为 “晦涩者”(the Obscure)。

维基百科

哲学思想

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核心有三点:流变、对立统一、理性法则(Logos)。

(1) 万物皆流变(Panta Rhei)

(2) 对立统一

(3) 火与本原

(4) Logos(理则、规律、言说)

影响与历史地位

巴门尼德 (Parmenides)

巴门尼德(Parmenides,约公元前515年-前450年),是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,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的奠基者。他的思想与赫拉克利特“万物皆流”形成了鲜明对比,常被看作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理性主义者

维基百科

哲学思想

(1) “存在者”与“非存在者”

(2) 存在是一且不变

(3) 理性 vs. 感官

与赫拉克利特的对立

影响与历史地位

芝诺 (Zeno of Elea)

芝诺(Zeno of Elea,约公元前490年-前430年),是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,巴门尼德的学生与追随者。他以提出一系列著名的“悖论”而闻名,试图通过逻辑推演来捍卫巴门尼德“存在一、不变”学说,反驳赫拉克利特式的“万物皆流”。

维基百科

芝诺悖论(Zeno’s Paradoxes)

芝诺设计了大约 40 个悖论(现存约 10 个),核心是:如果承认世界有运动、多样性和变化,就会陷入逻辑矛盾。其中最著名的有:

(1) 二分法悖论

(2) 阿基里斯与乌龟

(3) 飞矢不动

(4) 运动场悖论

哲学意义

历史影响

德谟克利特 (Democritus)

德谟克利特(Democritus,约公元前460年-前370年),是古希腊著名的原子论哲学家,来自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(Abdera)。他与老师留基伯(Leucippus)一起提出了原子论(Atomism),是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史上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代表之一。

维基百科

原子论思想

(1) 原子(atomos, 不可分割者)

(2) 虚空

(3) 世界生成

(4) 灵魂与感知

伦理思想

历史影响

伊壁鸠鲁 (Epicurus)

伊壁鸠鲁(Epicurus,公元前341年-前270年),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,伊壁鸠鲁学派(Epicureanism)的创立者。他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,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追求快乐(Ataraxia, 心灵宁静)为核心的伦理学。他在哲学史上既是唯物主义者,又是享乐主义伦理的代表人物。

维基百科

哲学思想

(1) 原子论的改造

(2) 认识论

(3) 伦理学:快乐主义(Hedonism)

(4) 宗教与神灵

历史影响

苏格拉底 (Socrates)

苏格拉底(Socrates,约公元前470年—公元前399年)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,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奠基人物之一。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著作,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学生,如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。苏格拉底的哲学对伦理学、认识论和教育理论有深远影响

维基百科

核心思想

(1) 苏格拉底方法(Socratic Method)

(2) “认识你自己”

(3) 德性即知识

(4) 对政治与社会的态度

  1. 影响与意义

柏拉图 (Plato)

柏拉图(Plato,约公元前427年—公元前347年)是古希腊哲学家,苏格拉底的学生,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他不仅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,还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,对形而上学、伦理学、政治哲学和知识论都有深远贡献

维基百科

核心思想

(1) 理念论(Theory of Forms/Ideas)

(2) 知识与教育

(3) 理想国与政治哲学

(4) 灵魂三分理论

(5) 苏格拉底方法的继承

主要著作

影响与意义

  1. 哲学体系化:首次系统构建形而上学、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体系。
  2. 理念论的奠基:为后世形而上学、神学和认识论提供基础。
  3. 教育思想:学园模式影响了西方大学教育传统。
  4. 政治哲学:提出“哲学家治国”理念,影响了后世政治理论。

亚里士多德 (Aristotle)

亚里士多德(Aristotle,公元前384年—公元前322年)是古希腊哲学家、科学家,也是柏拉图的学生,但他在思想上与柏拉图有显著区别。亚里士多德几乎覆盖了古代哲学、科学的各个领域,被称为“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”,对后世西方哲学、逻辑学、自然科学和政治学影响极大。

维基百科

核心思想与哲学体系

(1) 形而下学与形而上学

(2) 逻辑学

(3) 自然科学

(4) 伦理学

(5) 政治哲学

  1. 主要著作
  1. 影响与意义

  2. 哲学体系化:建立逻辑学、形而上学、伦理学和政治学体系
  3. 科学方法雏形:强调经验观察和归纳,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影响巨大
  4. 伦理与政治思想:中庸之道与公共善的理念长期影响西方道德与政治理论
  5. 教育影响:其学说成为中世纪欧洲大学哲学与神学的基础

恩培多克勒 (Empedocles)

恩培多克勒(Empedocles,约公元前492年—公元前432年)是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家,也是自然哲学家、医学家和政治活动家。他在哲学史上以提出四元素理论和宇宙变化的“爱与争”原理而著称。

核心思想

(1) 四元素理论

(2) 爱与争(Love and Strife)理论

(3) 轮回与灵魂

贡献与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