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学 - 04 - 西方哲学史
西方哲学
一、古希腊哲学:从神话到理性
1. 早期自然哲学(前苏格拉底时期)
- 代表人物:泰勒斯、赫拉克利特、巴门尼德、德谟克利特
- 核心思想:试图用理性解释世界本源,摆脱神话解释。
- 带来的思想:
- 提出了“水是万物之源”、“火是万物之源”、“原子论”等。
- 为后来的形而上学和科学思维奠定基础。
- 驳斥的对象:神话世界观(认为世界由神灵主宰)。
2. 苏格拉底、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
- 苏格拉底:
- 思想:强调“认识你自己”,提出“苏格拉底式提问法”,重视伦理与德性。
- 驳斥对象:智者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。
- → 思想冲突点:把哲学重心从“自然”转向“人”。
- 柏拉图:
- 思想:提出“理念论”(共相),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。
- 驳斥对象: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(认为一切都在变化)和智者的主观主义。
- → “理念”对抗“相对主义怀疑论”。
- 亚里士多德:
- 思想:提出“四因说”,强调经验观察和逻辑分类,批判理念论。
- 驳斥对象:柏拉图的理念论,认为理念不能独立于具体事物存在。
- → “经验主义”萌芽,对抗“纯粹理念论”。
自然本原 → 人类伦理 (前苏格拉底 → 苏格拉底) 理念论 → 经验论 (柏拉图 vs. 亚里士多德) —
二、中世纪哲学:信仰与理性的调和
1. 教父哲学
- 代表人物:奥古斯丁
- 思想:将基督教教义与柏拉图哲学结合,强调“信仰寻求理解”。
- 驳斥对象:异教哲学和异端思想。
2. 经院哲学
- 代表人物:托马斯·阿奎那
- 思想: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论证基督教神学,提出“自然神学”。
- 驳斥对象:
- 阿维罗伊主义(过分强调理性,威胁信仰)。
- 一些极端的奥古斯丁主义者(过分强调信仰,忽视理性)。
- → 唯名论的兴起逐渐动摇神学的绝对权威。
三、近代哲学:理性与经验之争
1. 唯理论 (大陆理性主义)
- 代表人物:笛卡尔、斯宾诺莎、莱布尼茨
- 思想:认为理性是知识的唯一可靠来源,强调“天赋观念”。
- 驳斥对象: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权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局限性。对抗中世纪盲信,强调理性和确定性。
神学统治 → 理性怀疑 (中世纪 → 笛卡尔)
2. 经验论 (英国经验主义)
- 代表人物:洛克、休谟、培根
- 思想: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,反对“天赋观念”。
- 驳斥对象:唯理论的“天赋观念”,认为心灵如“白板”。批判纯理性 → 强调观察与实验(科学方法)。
3. 康德的批判哲学
- 思想: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,提出“先验综合判断”,强调“人为自然立法”。
- 驳斥对象:
- 驳斥唯理论:认为理性不能超越经验。
- 驳斥经验论:认为经验不能提供普遍必然的知识。
- 面对理性主义 vs. 经验主义对立,提出“综合”:
- 经验给我们内容,理性给我们形式。
- → 哲学史里最典型的“调和与超越”。
4. 霍布斯 vs. 洛克(政治哲学)
- 霍布斯:人性自私 → 需要强权。
- 洛克:人性有理性 → 社会契约。
- → 两种思想直接冲突,催生现代政治哲学。
理性主义 ↔ 经验主义 → 康德综合
四、19世纪哲学:从理性到意志与存在
1. 德国古典哲学
- 黑格尔:
- 思想:提出“辩证法”,认为历史是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。
- 驳斥对象:康德的不可知论,认为理性可以认识“物自体”。
- 马克思:
- 批判黑格尔“颠倒”了现实与思想 → 提出“历史唯物主义”。
- → 思想转向现实社会、经济结构。
唯心主义 → 唯物主义 (黑格尔 → 马克思)
2. 叔本华、尼采
- 叔本华:
- 思想:强调“意志”是世界的本质,悲观主义。
- 驳斥对象:黑格尔的理性乐观主义。
- 尼采:
- 思想:提出“权力意志”、“超人哲学”,批判传统道德。
- 驳斥对象:基督教道德、理性主义、形而上学传统。
理性主义 → 怀疑与解构 (启蒙理性 → 存在主义 & 后现代)
五、20世纪哲学:语言与分析、存在与现象
1. 分析哲学
- 代表人物:罗素、维特根斯坦
- 思想:强调语言分析,认为哲学问题是语言误用导致的。
- 驳斥对象:传统形而上学(如黑格尔体系)的模糊性。
2.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(欧陆哲学)
- 胡塞尔:
- 思想:提出“现象学还原”,强调“回到事物本身”。
- 驳斥对象: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。
- 海德格尔、萨特:
- 思想:关注“存在”问题,强调人的自由与选择。
- 驳斥对象:传统形而上学忽视“存在”本身。
3.后现代哲学(福柯、德里达)
- 批判启蒙以来的“理性中心主义”。
- 强调权力、话语、差异、解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