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学 - 05 - 形而上学
一、字面意义的形而上怎么来
首先,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单词是 Metaphysics
。
而 形而上
这个中文词,来源于 《易经》
《易传》曰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
这一翻译并非由中国学者直接创造,而是 19 世纪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的贡献:当时日本正大规模引入西方哲学,井上哲次郎在翻译 “Metaphysics” 时,苦于找不到对应的日语概念,遂回溯中国古典哲学,从《易经》“形而上者谓之道” 中提取 “形而上” 一词,将其译为 “形而上学”(日语:形而上学 / けいじじょうがく)。
后来,这一译法随西方哲学著作(如严复翻译的《天演论》等)传入中国,因精准契合、文化适配,迅速被中国学界接受,并沿用至今。
二、词源与本义
“形而上学”(Metaphysics, 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)一词最早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本人命名的,而是弟子安德罗尼柯整理其手稿时所加的。
当时亚里士多德有一部探讨自然界的著作 《Physics(物理学)》
编辑者在整理文稿时,把另一部探讨“更高层次”问题(存在、本质、第一因)的手稿放在《Physics》之后,
就称其为“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”,意思是“那些放在物理学之后的书”。
逐词解析(按顺序)
| 古希腊语词 | 词性 | 语法属性(格/数/性) | 核心含义与说明 | |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——–| | τὰ | 定冠词 | 中性、复数、主格/宾格 | 对应英语的“the”,表特指。此处修饰后面的“φυσικά”(中性复数名词化概念),故用中性复数形式。 | | μετὰ | 介词 | 原形为“μετά” | 核心含义有二:1. “在……之后”(时间/顺序上);2. “与……一起”“伴随”。此处取“在……之后”,后接宾格(表动作对象)。 | | τὰ | 定冠词 | 中性、复数、宾格 | 同样是“the”,因前面的介词“μετὰ”要求后接宾格,故此处“τὰ”用宾格形式,仍修饰“φυσικά”。 | | φυσικά | 名词化形容词 | 中性、复数、宾格 | 源自形容词“φυσικός”(φυσικός = 自然的、属于自然的),此处为中性复数名词化用法(古希腊语常用“形容词+中性复数”表“某类事物”),核心含义是“自然的事物”“关于自然的研究”,即亚里士多德时代的“自然学”(对应后来的“物理学”Physics)。 |
后来的拉丁语注解家可能误解了希腊介词 μετά 在这里的含义,将其理解为“超越于”而不仅仅是“在……之后”。于是,“metaphysics”便逐渐被理解为“超越自然之学”,研究那些超出可感经验范围的根本原理和终极实在的学问。
三、哲学意义
一般在描述 形而上
相对的 形而下
语境下,形而下学
描述更多的其实就是 物理学
学问 | 对象 | 问题 | 例子 |
---|---|---|---|
形而下学/物理学(Physics) | 研究可变的、具体的自然事物 | “它是如何运动的?”“为什么下落?” | 自然科学、生物学、物理学 |
形而上学(Metaphysics) | 研究不变的、普遍的“存在之存在”(Being qua Being) | “存在为什么存在?”“什么是本质?”“什么是第一因?” | 本体论、神学、存在论 |
四、在哲学史中的演变
- 古代:从本体论出发
- 中世纪:与神学结合
- “形而上学”成为探讨“上帝存在”的学科。托马斯·阿奎那把它发展为“自然神学”,认为理性可证明上帝是“第一因”。
- 近代:形而上学遭质疑
- 培根、笛卡尔、洛克等提出“经验”与“理性”的新方法,反对空谈本体。
-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“僭越”——认为人类理性超越经验的部分无法确证,于是提出“批判哲学”:
- 我们能认识现象(形而下的世界),
- 但无法认识物自身(形而上的本体)。
- 现代:形而上学的“重生”
- 黑格尔重新建构形而上学,把它看作“理性自身的发展史”。
- 海德格尔则更激进:他认为形而上学“忘记了存在”,提出“存在论的转向”,重问:“为什么有存在,而不是无?”
五、与 “方法论的形而上学” 的混淆
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,“形而上学” 有另一种含义:指孤立、静止、片面看待事物的方法论(与 “辩证法” 相对)。这是 19 世纪黑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时提出的概念,后来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用,需与作为 “哲学学科” 的形而上学区分开 —— 前者是 “错误的思维方式”,后者是 “研究终极问题的哲学分支”。